
本文转自:吉林日报
唐传艳
教育部近日出台《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》,要求“加强学生生命教育、青春期教育和挫折教育,提升学生适应环境、调适情绪、应对压力等方面能力,增强心理韧性和心理免疫力”。当前,中小学生命教育逐步兴起,但面临一些困难,应多措并举加以强化,帮助青少年学会尊重生命、热爱生命。
当前,针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受到高度重视,也取得了很好的实效。从各地实践来看,生命教育已形成多样化探索路径。有的学校将生命教育融入学科教学,如语文教师通过课文讲解引导学生思考生命价值;有的学校通过社会实践项目,如组织树葬仪式、宠物饲养等,让学生在行动中体会生命温度;还有的学校通过家校协同机制,引导家长参与生命教育。这些探索不仅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,更在实践中提升了心理韧性。
尽管整体趋势向好,但部分学生的生命认知仍存在偏差。比如有的学生因学业压力产生消极情绪,有的对死亡话题缺乏正确认知,个别极端案例更暴露出生命意义教育的缺失。一些孩子出现极端行为,症结不在于单纯的心理问题,而在于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匮乏。解决这些问题,需要以更系统的课程设计、更专业的师资队伍和更深入的家校协同来应对。
当前,生命教育面临的挑战较多,缺大纲、缺师资、缺协同等现象尤为明显。因此,在课程体系上,需尽快制定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生命教育课程标准,明确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框架,避免各地各自为战的碎片化现象。在师资建设上,应将生命教育纳入教师通识培训和师范院校课程体系,培养既懂学科教学又懂生命教育的复合型教师。在家校协同上,通过家长参加学校、社区讲座等形式,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生命教育观念,形成家校社共同参与的良性生态。
生命教育不能仅靠说教,而需通过多样化形式实现认知转化。比如,应整合生物学、心理学、伦理学等多学科知识,构建从“认识生命”到“珍爱生命”再到“绽放生命”的递进式课程体系。此外,可探索“生命成长档案袋”等创新评价方式,通过记录学生的助人经历、情绪管理日志等,将生命教育成果具体化。这些形式创新并非花样翻新,而是为了让生命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,形成可感知的内心体验。
生命教育应该成为贯穿整个教育阶段的“必修课”,成为家庭教育的“必谈话题”,成为社会共识的“必选项”,要以更全面的内容和更丰富的方式,体现出更强的“生命力”,收获更好的教育效果,让每个学生真正理解生命、尊重生命、热爱生命。唯有如此,生命教育才能真正成为守护学生成长的“生命盾牌”,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在阳光下健康、快乐地成长。
长胜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